印度种姓制度影响下的婚姻形式
任天翔
印度的婚姻形式具体有8种,其中的先后顺序问题影响着婚姻的质量与社会认可度。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但是其主要的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印度教的前身及婆罗门教和佛教文化,本文研究的8种婚姻形式来自于《摩奴法典》也就是婆罗门教影响下的法律文化。对于印度婚姻文化的研究我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研究,当下印度的婚姻现状是不得不进行研究的。
当下的印度婚姻依旧受历史悠久的种姓制度影响,所以可以从当下的现状反向推理出研究的对象。嫁妆制度是印度婚姻的特色,其影响根深蒂固类似于我国的彩礼或者丈母娘的要求(车房等)。人类发展的规律一般都是物以稀为贵,就像价值规律那样占有有利地位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挑选。如像俄罗斯那样男性稀少于是男性在婚姻中占有有利地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中国就是典型的女性占有利位置的国家,于是男方为了人类原始的需求尽一切能力去讨好女方,比如中国大部分的地区的巨额彩礼和对男方居住条件和财产条件的要求。虽然看似不是很平等但是也是符合人类社会的需求,即使是中东的某些伊斯兰国家也是如此。但是印度的情况就违反了正常的现象,女方数量稀少却要支付巨额的嫁妆并且社会地位低下。这样的现状未免有些失常,但是产生必定有其原因通过当地文化可以初步理解其原因。
印度的嫁妆的由来与中国有些相似,但是中国的嫁妆并不是强制而更重视彩礼文化。最初的嫁妆在印度并不都是金钱和土地,只是因为一些相貌出众的男性往往会引来多家求婚者,富裕人家为了增加自己的优势于是往往赠与男方一些土地金银。但是女方如果相貌出众的话往往也会吸引不少求婚者,同样也会得到不少财富。印度教不允许男方以彩礼的方式进行对女方的赠与,认为这样是破坏婚姻圣洁的。但是在正统印度教大行其道之前还是有不少以其他方式进行对女方进行赠与从而得到有利的竞争优势的行为。当然同样在其没有大行其道之前彩礼的形式也是多彩多样的,比如在一些以舞蛇为特色的村落里女儿的嫁妆就是一条训练熟练的蛇和表演工具,在一些常发生大水并沿水的地方嫁妆往往就是一条小船和一些渔具,大水时可以避难平常可以进行捕捞。虽然不是很贵重但是都是父母对女儿生活美好的寄托。随着正统的印度教的传播,种姓的强化和婆罗门对嫁妆(金钱土地)重要性的鼓吹导致嫁妆制度愈发加重。婆罗门鼓吹父亲给女儿的嫁妆会让神感到高兴,例如拘萨罗公主的嫁妆为一个村落。从而嫁妆对应了一个女性地位的高低,加之种姓制度中的顺婚逆婚的规定导致女性为了出嫁而进行了怪异的竞争。
很多家庭因为负担不起昂贵的嫁妆费用从而破产,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故事海》一书中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低种姓的地主为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位高种姓的男子他准备了15艘货船的粮食还请了4位媒人去说媒。但是就是这样男方还是不同意认为嫁妆太少,无奈地主只好把自己的土地全部卖掉,自己变卖为神庙的奴仆凑够了几车金银珠宝男方才同意。印度这样的家庭并不少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正是因为种姓制度导致的女性为了出嫁而展开的竞争,印度的种姓制度规定高种姓的男子可以迎娶自己及以下各个种姓的女子各一个称谓顺婚。但是女方不能嫁给比自己种姓低的男子。所以高种姓女子为了能嫁给同种姓的男子往往会对男方赠与大量的嫁妆,而其原因有以下几条;对于同种姓优秀男性的追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低种姓女子的压制(往往高种姓男子迎娶的低种姓女子比较漂亮),父母希望女儿的家庭地位稳定较高(早期对嫁妆的控制力偏向于女方),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高种姓的财富往往很充裕)。综合几点成为了高种姓女子储备大量财富来成为嫁妆的原因,但是即便如此高种姓的女子出嫁也是问题因为他们只能嫁给高种姓的男子,但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和特权让高种姓的男子并不是多么喜欢高种姓的女子(高种姓的女子在婚姻地位中也拥有很多权利,婚姻生活中的摩擦因其地位让高种姓的男子并不是很舒服),从而反而更不容易出嫁。对于低种姓的女子以巨额彩礼出嫁的动力来源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为家族提高地位,只有女儿过得好才可以对父母好,印度教的教义认为女人必须出嫁,父母希望女儿能过得好,彩礼可以让女儿在丈夫家过得更舒服一些,为女儿找个依托,与高种姓女性竞争。但是归其原因还是以因为印度的教义和高种姓女性的引领导致的。更甚者不仅印度教如此就连伊斯兰教都受到了影响,有很多因不愿受此压迫的印度教徒转投伊斯兰教但是也难逃一劫。虽然现在的印度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高种姓的人们依旧控制着国家的财富,这也和印度教对于首陀罗提倡的受苦和服务高种姓从而来生成为高种姓的人的宣扬有关。文化上不改变而从法律上强行规定是毫无作用的,法律是反映社会存在的并不是带领社会前进的。
说了印度婚姻制度的核心之后再看以法规形式规定的8种婚姻制度,从中也可以看到印度社会上的婚姻相关习惯。印度在婚姻发展上十分缓慢,通常看待一个问题上可以从古代参考现代,从现代反映古代。印度也不例外,传统的8种婚姻形式中的许多内容到如今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印度的社会传统便是父权为中心,即使是现在父权至上依旧也没有变换,我国古代也有过相当长时间的父权文化,其中对女儿的出嫁的要求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现代父权思想在中国不负存在。而印度却依旧存在,甚至如果女儿有辱门第可以杀死自己的女儿,正如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中的辩方律师所说:“如果我的女儿被人强奸,我会在我的庄园里亲手给她浇上汽油将他烧死。”父权思想在印度依旧根深蒂固,从而来看我们所说的8种婚姻形式制度。前4种可以统称为天神婚后4种也可统称为阿修罗婚,在印度神话中天神如中国的女娲,是正义之神代表着美好光明,而阿修罗好比是大反派代表着邪恶战争瘟疫黑暗。从而对于着8种婚姻形式有了大概的分类,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第一部分也就是好的婚姻形式有哪些。第一个有梵式婚,梵在印度教有着很崇高的意义是婚姻形式中最好的一种,其内容具体是父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位德才兼备的男子,而在印度教义中只有高种姓的男子才有条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所以这一条真正的意义上是父亲能把女儿嫁给一位德才兼备的高种姓男子。第2种天神式婚,其内容是父亲把女儿嫁给一位正在主持祭祀的祭司,而能主持祭祀的祭司只能是婆罗门这样的高种姓男子,所以这条的意思是父亲把女儿嫁给一位正在主持祭祀的高种姓男祭司。第3种仙人式婚,其内容是父亲在接受男方2头牛或者2对牛后将女儿嫁给男方,牛再印度是视为圣物的,所以并不是女方接受了男方的好出或者财产,而是因为侍奉了牛侍奉了圣物,所以这种婚姻会得到神的祝福。第4种为生主婚是在父亲的安排下经父亲向神献礼后,让女儿和男子跟着说一句“愿双双共同奉行法!”就算成婚。这是最接近民众的神圣婚姻形式。说完前4种婚姻形式可以看出其共性首先其都要在父亲的主导下进行从而体现出印度的父权文化,并且其内容或者跟高种姓的男子成婚,或者要对神奉献。教义说通过这四种婚姻过后的人们的子女会强壮聪明信奉神明。后4种的婚姻形式是不会受到祝福的,婚姻所生的后代不会健康,不守道德暴戾蛮横不信神灵。这4种其分别;第5种婚姻形式阿修罗婚为女方再接受男方的赠礼后成婚,再印度教义男方是不可以给女方彩礼的也是来源于此。因为这样买卖会破坏婚姻的圣神,但实为为了男权的利益,印度是包办婚姻所以并没有什么女性的择偶自由。但是总归是维护了父权,并且反正女性地位低下好比货物价格,所以还是占在了坏婚姻中的最好的位置。第6种乾达婆婚是为男女双方自愿成婚,解释是说强调这里只是为了男女的性欲才达成的合意,但实际正如上文所说印度注重包办婚姻男女双方是没有婚姻自由的,而男女双方自愿成婚违背了父权,因而自由恋爱是严厉禁止的。的7种罗刹婚其内容是通过暴力将女方抢夺过来。同样这种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统治。破坏父权意志和统治阶级(高种姓者)的利益。故非常严厉,但是女性地位低下所以这种婚姻也是承认的。最后一种第8种毕舍遮婚即使对女子强奸,其内容同第7种相似但是情形更加严重所以有些时候都不认为其是一种婚姻形式。
综合来说前4种婚姻形式是有利于高种姓者的通治或者其利益。而后4种是不利于统治,但是因为女性地位的低下所以基本上都是承认的。通过印度古老的婚姻形式可以来对照当今的印度社会,种姓制的根深蒂固导致其内容的只是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而现代化,其中的内容依旧是有利于高种姓者,这也是印度嫁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的经济生活想要实现现代化那么文化改革一定要实现成果,而印度的改革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